走到故宮最東側要去看九龍壁

一問一定要買珍寶館的門票

而這區小小的.用最快的速度瀏覽也花了1個多小時

搞到我體力快耗盡 

 

北京故宮內的皇極殿前,有一處幾乎每個來故宮參觀的遊人必到的地方—— 九龍壁我國現存有三處九龍壁,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山西大同九龍壁故宮的九龍壁,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堪稱我國古代城市雕塑的典範。

 故宮九龍壁建於乾隆38年,是一座長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

  故宮九龍壁

故宮九龍壁

九龍壁的正面共由270塊燒製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照壁飾有九條巨龍,各戲一顆寶珠;背景是山石、雲氣和海水

DSC_8330.jpg

九龍壁是一種裝飾有九條大龍的琉璃影壁,多為明、清皇家所用。中國現存的古代琉璃九龍壁有四處:

此外還有罕見的黃椽木九龍壁,在山西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內。

中國境外的九龍壁,有位於多倫多密西沙加市中國城的九龍壁。

新北市三芝真龍殿雙面浮雕九龍壁。

 


如果您仔細查看,會發現從東邊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的一塊琉璃瓦與眾不同,原來它是後補上去的。

 這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馬德春燒製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製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說:“那燒製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製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乾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製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讚歎。他走到壁前,仔細欣賞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龍一條龍地觀看。跟在人群後面的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頭上冒著汗,腿有些發軟。那乾隆來回看了三遍,真是從心裡喜歡,連連稱讚馬德春的手藝高超,並重賞了他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馬德春那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要問馬德春為什麼提著心呀,那是因為他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

 

  原來為了補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馬德春費盡了心機。他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塊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條龍,並在乾隆帶著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裝上,這要是讓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機會遊覽,來到九龍壁前,從東邊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細地瞧一瞧。

DSC_8331.jpg

DSC_8334.jpg    

DSC_8337.jpg  

DSC_8340.jpg  

電子導覽會將已經講解過的燈滅掉.所以對照地圖就知到哪裡還沒去

DSC_8341.jpg  

http://www.17bashang.com/html/class_73.html 木蘭秋狩

DSC_8342.jpg  

DSC_8344.jpg  

DSC_8348.jpg DSC_8347.jpg DSC_8346.jpg  

DSC_8358.jpg DSC_8357.jpg DSC_8356.jpg DSC_8355.jpg DSC_8354.jpg  

都會輪流整修的宮殿

DSC_8360.jpg  

DSC_8362.jpg  

DSC_8364.jpg  

DSC_8372.jpg DSC_8371.jpg DSC_8370.jpg DSC_8369.jpg DSC_8366.jpg  

DSC_8382.jpg DSC_8381.jpg DSC_8379.jpg DSC_8377.jpg DSC_8376.jpg DSC_8375.jpg  

DSC_8384.jpg DSC_8383.jpg  

DSC_8394.jpg DSC_8393.jpg DSC_8392.jpg DSC_8391.jpg

DSC_8390.jpg

DSC_8389.jpg DSC_8388.jpg DSC_8387.jpg DSC_8386.jpg DSC_8385.jpg  

DSC_8397.jpg DSC_8395.jpg  

 DSC_8398.jpg  

DSC_8422.jpg DSC_8421.jpg DSC_8420.jpg DSC_8419.jpg DSC_8418.jpg DSC_8416.jpg DSC_8415.jpg DSC_8414.jpg DSC_8413.jpg DSC_8412.jpg DSC_8411.jpg DSC_8410.jpg DSC_8409.jpg DSC_8408.jpg DSC_8407.jpg DSC_8406.jpg DSC_8404.jpg DSC_8403.jpg DSC_8402.jpg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狀如同和尚胸前掛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它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許佩掛。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471.htm

DSC_8401.jpg 

清代的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珠的材質珍稀高貴,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態出現,著意表現它的材質,以顯其氣質非凡。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

DSC_8400.jpg  

DSC_8432.jpg DSC_8430.jpg DSC_8429.jpg DSC_8427.jpg DSC_8426.jpg DSC_8424.jpg  

DSC_8437.jpg DSC_8436.jpg DSC_8435.jpg DSC_8434.jpg DSC_8433.jpg DSC_8431.jpg  

DSC_8439.jpg  DSC_8447.jpg DSC_8446.jpg DSC_8445.jpg DSC_8442.jpg DSC_8441.jpg  

DSC_8440.jpg  

DSC_8448.jpg  

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后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築宏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於閣後(南)接蓋捲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維修。

DSC_8449.jpg  

現存建築為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並稱清代三大戲樓。

 

用途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后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清代宮廷內 演戲的地方有多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台。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據資料記載,清末西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后、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西太后看,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

暢音閣大戲樓 


暢音閣三重簷,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捲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剪邊,一、二層簷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簷下懸“暢音閣”匾,中層簷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簷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上層稱“福台”,中層稱“祿台”,下層稱“壽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8BNmXWZdA 故宮100之暢音閣

DSC_8452.jpg

DSC_8451.jpg DSC_8450.jpg  

閱是樓位於寧壽宮后區東路,在暢音閣大戲樓的北側,為清宮觀戲場所。樓座北面南,前有月台,東西有配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慶十三年(1808年)拆去月台,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東西配樓,改建廂廊。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慈禧四十壽辰觀戲曾修整此樓。

 

  閱是樓單簷二層,捲棚歇山頂,覆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繪金龍和璽彩畫。面闊 5間,進深 3間,前出廊。下層明間開玻璃門3扇,次、稍間為檻牆支摘窗,上支窗為雙步步錦格心,下為玻璃窗。上層明間安槅扇6扇,次、稍間裝修與下層相同。

 

  閱是樓下層東西次間靠南窗均設有寶座床。樓東西闢門與兩側轉角廡房相通,再與東西廂廊相連,經南部轉角廡房可直達暢音閣南扮戲樓。

 

  閱是樓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觀戲處,廂廊是王公大臣陪觀處。

 

  現在這裡是“清宮戲曲陳列”的場所。

DSC_8453.jpg  

DSC_8455.jpg  

DSC_8456.jpg 

 DSC_8454.jpg  

 DSC_8458.jpg  

樂壽堂慈禧頤和園內居住的寢宮。慈禧當政後期,許多重大決策都是在這裡作出。該堂最初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皇帝在他母親60歲生日時為慶祝所建的。後來在1860年為英法聯軍燒毀, 一直到1887年再度重建。

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御題“ 座右圖書娛畫景 ”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樂壽堂面闊 7間,進深 3間,周圍廊。通面闊36.15米,通進深23.20米,建築面積839平方米。單簷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網結構為減柱造,即明間與東、西次間減殺了前簷4根金柱。為裝修和支撐二層樓板的需要,在室內6根金柱南1.82米處增柱6根,東、西稍間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處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觀與構造柱相同,但上方沒有承重的樑枋構架,至天花梁底皮止。樂壽堂明間前後檐為五抹步步錦槅扇4扇,餘各間均為檻窗,檻窗分三層,下為玻璃窗,上二層步步錦支窗。室內明、次間以東西向閣道分隔成南北兩廳。東西稍間南部和靠北牆通道為單層,餘為兩層,第二層面積達341平方米。大廳仙樓和東西稍間南部、北廊以及夾層、閣道的裝修式樣風格統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間飾玉石、琺瑯等飾件。樂壽堂仙樓為乾隆時期建築裝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為木雕,與整個室內裝修相襯托,雍容華貴。乾隆五十二年(1760),大禹治水圖玉山琢成後,一直陳設在北部大廳。“樂壽堂”匾懸於室內北部大廳北簷。

DSC_8459.jpg  

DSC_8463.jpg DSC_8462.jpg DSC_8461.jpg DSC_8460.jpg  

DSC_8466.jpg

DSC_8464.jpg  

DSC_8476.jpg DSC_8475.jpg DSC_8474.jpg DSC_8473.jpg DSC_8472.jpg DSC_8471.jpg

DSC_8470.jpg 

DSC_8469.jpg

DSC_8468.jpg DSC_8467.jpg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築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次重修。

  頤和軒面闊7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檐出抱廈5間,后檐出抱廈3間。除前檐抱廈外,余各間均出廊。前檐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牆,南面為檻牆、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 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方玻璃屜窗。稍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后檐抱廈次間、山面軒稍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3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

  頤和軒前月臺左側設有日晷,月臺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游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DSC_8477.jpg  

DSC_8479.jpg DSC_8478.jpg  

DSC_8486.jpg DSC_8484.jpg DSC_8483.jpg

DSC_8482.jpg  DSC_8480.jpg  

珍妃

DSC_8490.jpg 

 主流史學界認為珍妃的死因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向慈禧爭奪最高權力而觸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學家認為,珍妃主要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清德宗對她情有獨鍾,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后,最終失寵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DSC_8489.jpg DSC_8487.jpg  

若是要進入珍寶館一帶一律只能由最東邊的入口進入.~~這是故宮的最西側

DSC_8491.jpg  

由於已經很累了!但是只剩東六宮還沒去.至於乾隆花園就沒過去看了.走出宮牆外

高牆內有多少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ㄋ?!

DSC_8496.jpg DSC_8494.jpg  

休息一下再繼續奮鬥...............吃科學麵ya

DSC_8498.jpg  

arrow
arrow

    諺諺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