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廷東六宮,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後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為寢宮。明朝紫禁城的東六宮全數作為嬪妃所居;清朝時期則將景陽宮作為御書房和藏書處,因此清朝時期並未有任何嬪妃居住於此宮內。
這東六宮分別為:
這六座宮殿,因整齊有緻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東側,因而被統一稱作東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西側的西六宮。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庭相對應
鍾粹宮在明朝永樂十八年(1402年)初建成之後,先是被命名為咸陽宮,後來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被更名為鍾粹宮,之後隆慶五年改鍾粹宮前殿名興龍宮(因此有時鍾粹宮亦稱興龍宮)、後殿為聖哲殿,用以作為皇太子東宮,之後又撤除前後殿名,只稱鍾粹宮。清朝入關後延用明朝舊名未做更改。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此宮,之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等年間多有修繕。清朝晚期為配合居住於此的慈安太后,於鍾粹宮宮門內增建垂花門、遊廊等。
明朝將鍾粹宮作為嬪妃所居,更一度為皇太子東宮。清朝將鍾粹宮作為嬪妃的寢宮。
景陽宮初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定宮名為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宮名為景陽宮。清朝沿用舊名未做更改。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曾重修。
明朝時景陽宮為嬪妃所居,而清朝則不用作嬪妃寢宮,將之作為宮中儲書藏畫之地。
景仁宮在明朝永樂十八年初建成之後,先是被命名為長安宮,後來在明嘉靖十四年時被更名為景仁宮,之後的清朝、延用明朝舊名未做更改。
現今所見的景仁宮,格局上都和當年初建時無太大差異,而在細部上幾乎是清順治十二年所重修過的樣子,而在清朝的道光十五年和光緒十六年都曾先後作過小幅度的修繕工程。
清末年光緒帝的珍妃,在她被慈禧太后下令沉入井中溺斃之後,宮中盛傳此宮為一座不祥的宮院,無人敢接近如同鬼城一般,清宮為此在景仁宮的東南門內設有鎮邪之物;北面牆上設有一面鐵牌;南邊地上的夾道地溝的石頭上,刻著一道門。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屬建築不僅是一座供游賞的皇家園林,還具有習射、停靈、祭祖、官學、躬耕、戲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園佔地23公頃,園內松柏蔥鬱,遊人如織,是北京皇城內獨具特色的所在。
萬春亭:位於景山正中最高峰頂,北京古城中軸線上。黃琉璃筒瓦頂,綠琉璃筒瓦剪邊,四角攢尖式,三層檐。一層檐重昂七踩斗栱,二層檐和三層檐重昂五踩斗栱。兩槽柱子,外層每面有六根,共有二十根;內層每面有四根,共有十二根。1938年時,亭內懸「佛光普照」匾額一塊,落款為「信士弟子」。此乃「江委員朝宗敬獻之佛光普照木匾上側左方所書信士弟子」。1938年8月9日,萬春亭遭到雷擊,擊毀琉璃寶頂、三層琉璃脊、四根明柱及四面玻璃窗,亭內懸掛的「佛光普照」匾額的下款「信士弟子」四字皆被擊毀。1939年的維修中,寶頂被用鐵鋦子鋦住,仍安裝於萬春亭之上,直到2006年才更換了新琉璃寶頂。該亭在1958年和1973年曾經國家先後投資34萬元修繕。[44] 內原供木質漆金毗盧遮那佛(Vairocana Buddha)。原佛像於1900年被砍傷佛臂,又在文革中遭到徹底破壞。現佛像為1998年恢復。從萬春亭上,可以南看故宮金碧輝煌的宮殿,北看中軸線的鐘鼓樓,西看北海的白塔。
由於已經很累了!加上山上也很涼.又沒帶外套.所以就不等夕照了~~謀彩ㄚ!
然後走了40分鐘的路走回天安門東站搭捷運回去
這很像清代王宮貴族的家ㄟ!~~因為這裡是內城ㄚ!
在北池子大街路上買到了電話卡~~很nice的店家.解說得很詳細.!還幫我剪卡
事後我姐也說我遇到好人了!!
但是這條路上的酸奶卻是北京這幾天最貴的~~5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