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養性齋位于御花園西南,始建于明代,稱樂誌齋,清代改今名。
  齋為兩層樓閣式,原為7間,座西面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平面呈凹形,前出月臺1座。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臺面改墁金磚。道光時亦曾修葺。黃琉璃瓦轉角廡殿頂,上層前檐出廊,下層東面明間開門,次間及南北轉角3間均為支摘窗。
  樓上正中懸康熙帝御筆匾:「飛龍在天」。樓下正中懸匾「居敬存誠」,北樓下東向匾曰:「悅心頤神」。
  齋前疊石環抱,曾有曲流館,后拆除。清嘉慶、道光兩帝時常來此齋。遜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曾在此居住。

DSC_8289.jpg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佔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DSC_8294.jpg 

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後苑”。雍正朝起,稱“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園牆內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佔地12015平方米。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 的佈局。中路是一個以重簷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台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禦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DSC_8291.jpg  

 

三大特色

  禦花園其一,建築佈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佈置各式建築近20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台獨立,均玲瓏別緻,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 橫跨於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佈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緻。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禦花園建築

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

禦花園環境

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簷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倚北宮牆用太湖石疊築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後重陽節登高的去處。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佈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宮內花園

  禦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是一處以精巧建築和緊湊佈局取勝的宮廷園林。御花園的面積並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東西闊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與奇花異草,以及星羅棋布的亭台殿閣和縱橫交錯的花石子路,使得整個花園既古雅幽靜,又不失宮廷大氣。這裡是帝后茶餘飯後休息遊樂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賞月活動也在這裡進行。

欽安殿

  坐落於正中北面,是園中的主體建築。它把花園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風格的殿宇軒齋大致建在東西兩側對稱的位置上。只有綺麗小巧的亭台佈於園中,因此欽安殿雖然東西有對稱的建築,但不能同時收入眼簾,從而在視覺上擴大了原本面積不大的花園。

 

  欽安殿殿基是以漢白玉石為材的須彌座,望柱和攔板上的龍鳳圖案是形態優美的明代雕刻。殿頂平坦,周圍四脊環繞。殿內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水神,所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令,皇帝到此拈香行禮,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消滅火災

 

  欽安殿位於禦花園的中央院落內,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牆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廈。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殿頂為重簷盝頂,殿宇基座周圍漢白玉石欄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於甬路上方形成拱門的連理柏也是宮中的奇樹之一。

 

  欽安殿是座落在北京中軸子午線上唯一的道觀,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此設鬥壇、道場,皇帝來此拈香行禮。

天一門

  天一門為御花園中央欽安殿院落的南門,建於明代嘉靖年(16世紀),初名“天一之門”,清改今名。“天一”為星名,又為北極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此門是紫禁城中少見的青磚建築,在起到避火防災功能的同時,又與花園清雅蒼翠的環境相協調,是一座別緻的皇家道觀門戶。[1]

摛藻堂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東北部堆秀山的東側。“摛藻”為施展文采之意。

 

  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室內放置書架,貯藏《四庫全書薈要》,擇“四庫”中之精粹,以備皇帝來此休憩閱覽。

延暉閣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名為清望閣,清代改今名,概取延駐夕陽光輝之意。

 

  清代宮廷從八旗遴選秀女進宮的活動在此舉行。閣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還有一暗層。閣上迴廊環繞,玲瓏輕盈。延暉閣高居宮牆之內,與花園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臨高閣,或俯視園中景緻,或北望景山,都風光綺麗,據說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裡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都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順貞門

  順貞門是御花園的北門,是內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門,因而是由北進入內廷的重要通道,無故不得開啟。此門始建於明代,初名坤寧門,後改“順貞”,寓順和貞節之意。

堆秀山與御景亭

  位於欽安殿東北,由各種形狀的太湖石塊堆砌而成的假山,依牆拔地而起,山高14米。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師們稱為"堆秀式",故稱堆秀山。山前一對獅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龍頭,口噴水柱高達10餘米,景象十分壯觀。山下小路曲折盤旋通向山頂。山前正中有門,門內有洞,沿洞內石階盤旋而上,也可到達山頂。山頂建有四角攢尖頂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清代帝后都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攬勝。

 

  堆秀山位於禦花園北稍東部。明萬曆年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觀花殿原址上,堆疊湖石成高約10米的假山。山正中洞門題為“堆秀”,山巔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間設噴泉石獸,為宮中現存唯一的水法設施。

 

  御景亭高聳於禦花園北的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亭內天花藻井,並面南設寶座,亭外設石供桌。此亭為九九重陽節帝后登高之處。

絳雪軒與養性齋

  繹雪軒位於禦花園東南角,養性齋位於禦花園西南角,後依宮牆,座東面西,其建築平面為“凸”字形。

 

  兩齋遙遙相對,造型高低不同,對稱卻不呆板。繹雪軒的門窗裝飾均為楠木雕刻,窗櫺雕有"萬壽無疆"花紋。乾隆皇帝常到絳雪軒吟詩作賦。當時絳雪軒前有五株海棠樹,每當花瓣飄落時,宛如紅色雪花紛紛降下一般,遂將此軒名為繹雪軒。乾隆皇帝曾有"絳雪百年軒,五株峙禁園"的詩句。軒前琉璃花壇裡有一簇極為罕見的太平花,這是晚清時西太后命人從河南移來栽種於此處的。養性齋是一座樓閣式藏書樓,末代皇帝博儀退位以後,曾聘請教師在這裡教他學習英語和數學。

 

  此軒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皆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制頗為精緻,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壇前豎立一遠古木質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詩句。

 

  養性齋位於禦花園西南,始建於明代,初名樂志齋,清代改今名。

 

  齋為兩層樓閣式,座西面東,齋前疊石環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建築平面遂呈“凹”字形,與花園東面的絳雪軒正凹凸相應。清嘉慶、道光兩帝常臨此齋。清遜帝溥儀曾將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象徵四季的亭子

  園內有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別像徵春夏秋冬四季。萬春亭與千秋亭一東一西,都是方形重簷的亭子,上有傘狀攢尖圓頂,四面出廈,構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兩亭也是一東一西,均為方形,亭南伸出抱廈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一座單孔石橋上,石橋下是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蓮和游動的金魚。

 

  萬春亭在御花園東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亭重簷,上圓下方,合於“天圓地方”之說。東方與春季對應,故名萬春,即天地長春之意。

 

  萬春亭與花園西部的千秋亭相呼應,造型相同,成為一對。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亭子之一。

花石子甬路

 御花園的通道上,都有以各種顏色的小石子砌嵌而成的不同圖案,共有900幅。這些獨立內容的圖案分別為人物、風景、花卉、建築、飛禽、走獸。歷史故事等等

古樹

  園內現存有古樹一百六十多棵,多數在三百年以上,蒼松翠柏,千姿百態,各領風騷。

 

  在欽安殿前有一連理柏佔居顯位,樹的二根分別位於故宮中軸線的兩側,於l米多高處合二為一,正值中軸線上方變為一棵。相傳兩樹自動結伴,心往一處想,堅貞不屈,因而感動了上蒼,使之融為一體,人們叫它連理樹,象徵純真的愛情,因而引來了天下不少癡情男女與它相擁。

 

  位於堆秀山東側有一棵古柏,被封為“遮蔭侯”。它在園中名氣最大。此樹高7.8米,樹圍0.9米。它雖貌不出眾,所在的位置也不顯赫,但怎麼會得此殊榮呢?

 

  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氣很熱,隨從人等個個汗流浹背,惟有乾隆爽身愜意。回朝後,乾隆皇帝在園中游玩來到此樹前,一太監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時此樹枯萎。皇上一回來此樹又茂盛起來了,看來是此樹隨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別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卻很涼爽,再聽太監這麼一說,想必此樹暗中為我遮蔭,不禁心中大喜,便賜封此古柏為“遮蔭侯”。後來還為它題寫了《柏樹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樹旁的搞藻堂西牆上。

 

  園中的名貴古樹還很多,如臥龍松、龍爪槐等,這些古樹雖老態龍鍾,但還枝繁葉茂,每天迎接著海內外廣大遊人。


DSC_8295.jpg  
 

後三宮

  • 乾清門:清初「御門聽政」在此舉行。清康熙時,在此處聽政最多,至咸豐以後就不再實行了。乾清門西側有一排消防,東為是為值房,西為內務府值房,中間為軍機值房,俗稱「軍機處」。
  • 乾清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明思宗崇禎於此宮內迫周皇后懸樑自盡,至清康熙時為康熙幼年時代寢室。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帝設「祕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清初,該宮也是皇帝的寢宮,而至清代第三個皇帝雍正移居養心殿後,皇帝就不再居住在這裡了。
  • 交泰殿: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該殿是皇后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 坤寧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該宮仿照瀋陽故宮重建。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紫禁城內最具滿族住宅風格宮殿。明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雍正後,西暖閣為滿人的信仰——薩滿的祭祀地,東暖閣為帝後成婚的大婚喜房。

 DSC_8302.jpg  DSC_8298.jpg   

DSC_8303.jpg  

在康乾盛世期間,其實經歷了三個朝代,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三位帝王能文能武,並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墨寶———康熙書法清麗灑脫,雍正書法筆勢瀟灑,乾隆書法圓潤秀慧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筆墨中流傳最少的,以致於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在今天的北京城內,除公文外,經考證的康熙題字只有3個。除了存於恭王府中“福”字碑上的“天下第一福”,再就是高懸於故宮交泰殿的“無為”二字。此處的“無為”包含有兩重重要含義:其一,告誡君王不必過多幹涉臣子作為,“無為而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告誡後宮不要幹涉朝政,到此“無為”

 DSC_8305.jpg  

 DSC_8307.jpg  

代表着至尊皇权的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有一个神秘的匣盒,匣中所记录的名字就是下一任皇帝的尊号。这个密匣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影响着清朝皇位的传承?

 

秘密立储制度,似乎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正大光明匾后的密匣,似乎更为闻名。秘密立储制度由雍正皇帝首创,并为后世沿用。雍正在继位以前,就亲身经历了夺权斗争的洗礼,对诸位皇子之间险恶的政治斗争深有感触。继位以后,雍正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创设了此制度。《雍正起居注》中记载了雍正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向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务大臣、九卿颁布的谕旨:“我圣祖皇帝……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圣祖之精神力量,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主能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即将大事托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藏数十年亦未可定,尔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诸臣表示无异议后)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

 

  这份圣谕表示了,从此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将皇太子的秘密谕旨一式两份,一份由王大臣见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放在皇帝身边。等到皇帝驾崩以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取下密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当众宣布皇位的继承人,承继大统。

由于秘密立储不会过早地宣布皇位继承人,也不是遵循“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所以,只有是有心帝位的皇子,从理论上说都有机会。于是,皇子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力求博得父皇的欢心。同时,在没有确立明确的竞争目标的情况下,不会形成庞大政治集团的结党行为。秘密立储的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开皇储后的众皇子展开的血腥斗争,以及储权对皇权的威胁,削弱了帝位之争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权平稳过渡,也是以后的皇权斗争少了暴戾和残酷,多了一些幽默和算计,总体来讲温和了许多。

DSC_8308.jpg  
arrow
arrow

    諺諺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