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戲劇看多了 就會好奇其他相關位置

民以食為天 所以當然要從御膳房開始找起


御膳房,就是專門準備皇帝、皇后食桌的廚房。宮廷“御膳房”是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內的組成部分,幾百年來,搜羅了大量民間的美味佳餚,供帝王們享受,風雲變幻,世事滄桑,許多宮廷風味流傳到民間,成為大眾化菜點。

 紫禁城內到底有多少膳房,尚無準確統計的數字。但是,在分佈於這座皇城內大大小小的宮院裡,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們差不多就有八個等級,她們的常例飯費,從五十兩到十來兩不等,份例越低,膳房越小,菜點越少,所用餐具也從金、銀到錫、瓷不同。

 
  

 

在这众多的膳房中,最大的是为皇帝服务的“御膳房”。故宫内的御膳房有两处:一处是在景运门外(现在的珍宝馆南面),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御菜膳房”不但制作大宴群臣的“满汉全席”,而且有时还为值班大臣备膳。另一处在“养心殿”侧,叫“内御膳房”,又称“养心殿御膳房”,无数珍馐异馔都出于这里。[1]

 

  御膳房设有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等五局。荤局主管鱼、肉、海味菜;素局主管青菜、干菜、植物油料等,挂炉局主管烧、烤菜点;点心局主管包子、饺子烧饼、饼类,以及宫中独特糕点等;饭局则主管粥、饭。

 

清代皇帝尚節儉 雍正為剩飯處理下聖旨

雍正繼位,曾大力倡導節約糧食。雍正二年他發出上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聖旨,說:“諭膳房,凡粥飯及肴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這裡,雍正為節約糧食可謂費盡心思,從人食、貓食到鳥食,交代得清清楚楚。至高無上的封建皇帝,專門為剩粥剩飯的處理下一道聖旨,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大概絕無僅有。然雍正皇帝似乎樂此不疲,事隔三年,他又專門為了禁止浪費糧食的事,再次發出一道上諭:“朕從前不時教訓,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谷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看來雍正對節約糧食一事,真可謂常抓不懈,既有號召,又講道理;既有具體辦法,又有懲治措施。算是一抓到底了

 

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大家很想知道當年清代皇帝在宮裏怎麼生活,跟一般的老百姓有什麼不一樣?他們怎麼樣吃飯?穿什麼樣的衣服?辦公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大家可能都很好奇。下面,我們就通過歷史文獻,以及故宮留存的完整的宮殿建築和當時皇帝使用的一些生活用品,來還原一下他們當年的生活情況。
  下面以“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為題,主要講講清代皇帝普通一天的生活:即皇帝一天中常規情況下的學習、理政、穿衣、吃飯、居住的情況,揭密深宮大院內宮廷生活的神秘面紗。
  這裡所講清代皇帝一天的政務和日常生活,不是具體某天生活的再現,而是根據一天內必要的和主要的活動,濃縮成具有代表意義的皇帝一天生活的圖景。
  清代皇帝的地位至尊至貴,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一言一行都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所以每天都有記注官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自古有“左史記言,右史記動”的記載。皇帝每天的生活,也都有嚴格的規定,必須符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要求。清朝皇帝每天的政務活動有時平常、普通,有時特殊又很重大,比如登極大典、派兵出征等都是重大的活動。皇帝普通一天的生活,不外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處理國家政務的活動,如每月逢五的常朝視政以及御門聽政等;二是皇帝的生活起居,包括衣、食、住、學習、禮佛、娛樂等。
  清代皇帝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的活動場所主要在後寢,生活方式在保留滿族基本傳統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漢族歷代帝王的宮規,形成清皇室特有的起居、飲食制度。通常情況下,一天的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通常情況下,皇帝一天,從早上開始第一件事是學習。皇帝是非常勤奮的,尤其是清朝的前幾任皇帝,他們幾乎每天5點左右就要起床。起床以後第一件事兒就是到書房做早讀。清朝人是馬背上得天下,所以他們始終也不忘祖宗對他們要求的根本,即每天讀書之前他們都要拉弓練劍,還要學習蒙古語、滿語、漢文,之後便讀書,無論多麼繁忙,學習這一點,他們從來不放鬆。皇帝親政以後,也要把繼續學習放在首位。為研讀經史,康熙時起建立了日講和經筵制度,由日講官每日輪流入侍進講,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從不間斷(圖7)。皇帝所讀之書是先祖列宗的《實錄》和《聖訓》。清代皇帝學習前朝《聖訓》、《實錄》,是為了取法借鑒治國之道。乾隆皇帝曾經説過,“每日間恭閱實錄一冊,週而复始,于創業垂統之跡敬識之弗敢忘”。他們認為先朝皇祖金戈鐵馬奠定了大清的基業,是天命所歸,君權神授。後世子孫只要按照祖宗的法則去做,就是順乎天命而受到保護。因此,清代皇帝都孜孜不倦地學習先祖《聖訓》、《實錄》,將祖先意志作為精神武器,這已成為有清一代皇帝每日不綴的必修課。

喜愛學習成為清代皇帝突出的特點,當皇子時,就受到精心的栽培和嚴格的訓練。六歲起入上書房唸書,由皇帝親定學識淵博的翰林、大學士任師傅,學習四書五經、史記、詩賦、滿蒙漢三種文字及弓箭騎射。如康熙皇帝每天晨讀後,還利用一天中其它的閒暇時間招儒臣來給自己講課,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有時往往學到深夜。使他不僅精通漢文化,還認真學習西方的科學,在數學、天文學(圖8)、醫學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不僅如此,皇帝們都非常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如康熙皇帝對皇子們的學業抓得很緊,他曾親自教幼年的二阿哥允礽讀書,“講授四書、五經,每日御門之前,必令將前一日所授書背誦復講一過,務精熟貫通乃已”。皇帝的書房在宮中和園囿,多達十余處。

早讀之後,皇帝該用早餐了。清代皇帝吃飯稱“傳膳”、“進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襲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一日早晚兩次正膳。早膳在上午7:00—9:00,晚膳在下午1:00—3:00。兩次正膳後,每晚進一次“晚點”(小吃)。如臨時需要飲食,則隨時傳進。
  每到用膳時,由太監在傳膳地點放好膳桌,其他太監迅速運來飯菜,按規定擺在膳桌上。先由侍膳太監看看每道菜中的小銀牌變不變色,再嘗一嘗,沒發現問題,皇帝才拿起筷子。因為皇帝的飯菜很多,服伺太監要不斷給皇帝傳動盤子,讓皇帝每道菜都要吃吃,如果皇帝喜歡吃哪一道菜,太監也不能允許他總吃,總要給他換換花樣,這樣做是以防有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而在這道菜裏下毒。清代皇帝飲食有日常膳和各種筵宴兩種,日常膳由御膳房負責,各種筵宴由光祿寺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宮內御茶膳房共同承辦。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御膳房負責,共設官員、廚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兩處太監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設葷局、素局、挂爐局、點心局和飯局。御膳膳單每日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皇帝每日用飯菜品名,均由御膳房詳細記錄于冊,稱膳底檔,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內務府大臣還負責御膳承做時的把關,每品菜點的配料都有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膳食主次有別,不能影響主料的原味。
  皇帝大多是一個人單獨用餐,沒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嬪,一般在本宮用膳。皇帝每日供備的分例種類繁多,做成的全份膳有幾十種,皇帝一個人根本吃不完,許多只擺擺樣子而已。待皇帝用膳之後便將其賞賜給妃嬪、皇子公主及大臣們等。能陪皇帝吃飯或得到皇帝賞賜一品飯菜,都是很大的榮幸。
  清宮帝后飲食以東北滿族傳統飲食和北京飲食為主,隨著清統治者“王天下者食天下”,對全國各地的貢物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康熙、乾隆各六次南巡,不斷引進蘇州、杭州等地的特色飲食,在融合各地風味特點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宮廷飲食文化。
  年節大宴多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舉行,殿內寶座臺正中面南座北擺皇帝大宴桌,寶座台下東西向擺與宴大臣、王公、皇子等宴桌(圖9)。每年的除夕家宴,是皇帝與后妃的團圓宴,但菜肴品數、使用食具等級分明,尊卑有別,封建等級制度可見一斑。


圖9  大宴桌

  常朝即皇帝日常處理政務之稱,也稱為“日常辦事”。早飯後九點到十一點是皇帝上朝理政的時間。宮內辦事地點主要在乾清門(圖10)、乾清宮和養心殿。清代皇帝理政主要是宮中日常批閱奏章、召見官員等。御門聽政是清初皇帝日常主要的政務活動,是皇帝公開處理政務的主要形式。清代把御門聽政視為勤政、理政,強化皇權的有力措施。清朝順治皇帝親政後,堅持每天上朝的制度,康熙、乾隆仍遵此制,有特殊活動除外。皇帝御門聽政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政事”,二是與大學士、學士一起集議處理折本,若皇帝對大臣的奏折的批示及內閣為題本草擬的票簽,如果舉棋不定,就將奏本折上一個角,拿到第二天的御門聽政上討論,叫折本。通過御門聽政,各部院衙門及時向皇帝啟奏本部院的政務和奏對皇帝的垂詢,在與權臣一起討論處理折本中,皇帝能聽到各方面的意見,從而作出決斷。皇帝的許多重大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時做出的。

圖10  乾清宮

  除御門聽政外,召見大臣、引見官員也是皇帝日常的另一項政務活動。大臣因奏事或籌咨政事等須面見皇帝,便在皇帝用早膳時將寫有姓名、籍貫及出身的紅頭牌(王、貝勒)或綠頭牌(官員)呈交皇上,恩準後方可進見。皇帝引見官員每日少則一次多則數十次,引見後皇帝將面試的意見朱批在被面試的官員的履歷單或引見折上。  
  皇帝日常大量的時間用於批閱內、外臣工的奏章。特別是在康、雍、乾時期批閱奏章孜孜不倦,常常到夜間,朱批奏折上百字的屢見不鮮。據記載雍正皇帝“自朝至夕,凝作殿室,披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數人,日不下千百言。”真正做到天下大事“朝綱獨斷”。清代雖然設有議政處、內閣、軍機處等中樞機構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但並無裁決大權,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説了算。
  自嘉慶以後,皇帝漸漸懶惰,很少勤政,御門聽政便廢棄了。加之同治、光緒兩朝幼年繼位,由太后垂簾聽政,處理政務便變成另一種方式了。
  在這裡順便講一下清宮服飾。無論是處理政務、舉行大典,還是日常生活,皇帝的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規定。
  清朝皇帝的衣著服飾不僅為防暑御寒,而是地位、權力的象徵,是神聖與威嚴的體現。他們認為,衣冠之制關係重大,是民族的勝衰的標誌。尤其是對定鼎中原的少數民族來説,更是如此。早在入關前,太宗文皇帝就告戒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訓,“服制是立國之經,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不能改變國初之制”。順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遵循祖制,到乾隆一朝在保留了滿民族服飾中批領、馬蹄袖傳統式樣同時,增加了歷代皇帝 “衣紋雲龍”、“十二章“的文樣,並確立服飾制度。明確規定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活動內容更換不同顏色、不同式樣和不同質地的服裝和佩飾。如典禮、祭祀等重要場合,皇帝穿禮服。皇帝平日是穿便服,即常服,御門聽政等都是穿著常服活動的。經筵、御門聽政、恭上尊謚、恭捧冊寶等都是穿著常服活動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兩種,其顏色、紋飾不做規定,隨皇帝率性而為。宮中遇有喜慶的日子,皇帝、皇太后萬壽和元旦節,皇帝穿吉服,給皇太后請安等穿禮服,皇帝上朝時穿朝服(圖11)。我們平時看到皇帝所穿的黃色的龍袍服,並不是所有場合都穿的,只有在吉慶節日和典禮等重要場合才穿。這些服裝中,禮服的規格最高,其色彩、紋樣都有嚴格的規定。根據不同的場合更換不同的服裝,如皇帝大典時穿的朝服就有不同的顏色:登基、祭祖等穿明黃色;祭天,穿蘭色;祭日,穿紅色;祭月,穿月白色。皇帝的衣服有嚴格的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每季服裝有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皇帝的衣服文樣、質地由清宮內務府設計,送交江南三織造——南京、蘇州、杭州定織。每年按照“額定”上繳宮廷。皇宮內設有尚衣監和衣服庫,收貯和管理皇帝的服飾。

圖11  皇帝朝服

  皇帝每天常朝後,下午一點到三點左右午休,然後進晚餐,飯後或繼續批閱奏章,或看書,作詩,繪畫,一般是由妃嬪陪同娛樂的時間。清代宮廷的文化生活十分豐富,雖保留了一些滿族的民族特色,但更多受漢文化影響,呈漢化傾向。清初的幾位皇帝學習漢族文化,愛好歷代文物,擅長詩文書畫。
  讀書是清代皇帝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皇帝的學習非常廣泛,經史、詩文、書畫之外,還有天文、數學、音樂、醫藥、物理等許多自然科學。康熙皇帝還任用學有專長的西方傳教士為老師,如徐日升、張誠白晉等人都輪流到過皇帝的住所養心殿授課,每日午前兩小時,午後兩小時,為皇帝講幾何學、理學、天文學,以及曆法、炮術,並實地演習。至今故宮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珍藏著康熙帝學習數學時用過的楠木鑲銀算學桌、計算尺、各種儀器和滿漢文的《幾何原本》課本、數學演習算草紙。
  乾隆皇帝六歲即能背咏《愛蓮説》,13歲已熟讀《詩》《書》、四子,背誦不遺一字。他當皇子時受教于漢文化很高的翰林儒臣,又有滿州師傅教滿文。14歲已經能寫各體詩文。乾隆皇帝喜歡的東西常常都會被他題御制詩(圖12),他創作的詩文堪稱歷代帝王之首,所作的《御制詩文集》共錄43000首,(一共活了88歲,32120天)真是洋洋大觀。

圖12  帶御制詩筆筒

  清朝前期的順、康、雍、乾諸帝,都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文書畫活動相當活躍。順治帝能書善畫,曾畫《牧牛圖》賜與朝臣。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也由他親筆御書。康熙帝酷愛書法,宮廷畫家曾繪過一副《康熙寫字像》軸,表現他年青時勤練書法的情景。雍正帝受其父影響,亦擅長書法。乾隆帝在書畫藝術上的造詣更深,尤精書法,宮內遍佈他的墨跡。
  隨著帝王的愛好,宮廷的書畫收藏、鑒賞活動也頻繁展開。有清一代宮內收藏的書法、繪畫、青銅器、玉器、陶瓷器及各類工藝品,總計達70多萬件。乾隆帝特為最珍愛的三件法書——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在養心殿的西暖閣處建立了“三希堂”,專意秘藏,獨處欣賞。對宋、元、明善本書,也集中收存于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並題名為“天祿琳瑯”。乾隆帝嗜古成僻,在少年時代即注意涉獵書畫,即位之後,更是廣為蒐羅歷代古董,地方官吏也乘機貢獻天下珍寶。至乾隆初年,清宮收藏的歷代書畫、青銅、玉、瓷等質地的珍玩應有盡有。他在鑒賞、考證文玩之後,更對所存書畫、珍玩古董,一一詳加鑒別,遴其佳者薈萃成編。
  清宮內的娛樂活動多種多樣,其中宮內娛樂活動最熱衷的是看戲。宮廷的戲班一般由太監組成。康熙皇帝喜愛音樂,曾研究樂律,學習過外國的音樂,還主持編纂了音樂理論書籍《律呂正義》。乾隆帝亦熱衷於戲劇、音樂。每次外出巡幸、圍獵,都有南府戲班演員跟隨;他本人也很喜歡彈琴。清晚期的光緒皇帝和清遜帝溥儀也和愛看京劇,除昇平署外,還經常請民間戲班進宮演出。
  清宮內建有多座戲臺,至今保留完好的有外東路寧壽宮一區的“暢音閣”大戲臺、御花園漱芳齋院內戲臺、西路長春宮院內戲臺以及漱芳齋殿內、倦勤齋內的小戲臺等。這些戲台中,暢音閣大戲臺最有特色(圖13)。清宮內有四座供皇帝后賞玩的花園,分別建在中軸線最北端的御花園、外東路寧壽宮內的寧壽宮花園、外西路的慈寧花園和西路的建福宮花園。另外建了四座花園,供帝后休憩遊玩。

圖13  暢音閣大戲臺

  此外,彈琴、養花、玩牌、下棋、豢養寵物都是皇帝們所喜歡的。由於各個皇帝喜好不同,故娛樂內容也不盡相同。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內容。春季曲水流觴,冬天冰嬉煙火,春、秋賞花吟咏等等。
  皇帝在晚上加一頓小吃後,19:00—21:00是皇帝禮佛書經的時間。皇帝起居臥榻之側幾乎都設有小佛堂,是為皇帝每晚進行佛事設置的。皇帝每天早晚進佛堂拈香,每月初一,還要讀佛經,並到各處佛像前拈香。清代皇室宮廷的祭祀活動很頻繁,皇帝皇后篤信宗教,在宮內建佛堂、道殿和薩滿祭祀場所。日常供奉禮拜,還經常舉行大型的祭祀。祭祀包括祭天地、祭神和祭祖。祭祀活動既有大祭祀、中祭祀和群祭祀的朝廷傳統祭祀,也有滿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寧宮祭神。清代皇帝對祭天、祭祖更是無限虔誠,定時、定期到天壇、太廟、奉先殿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坤寧宮祭祀神便是清朝皇帝日常要做的重要祭祀活動,辟坤寧宮中間四間為祭祀場所。東北角小間,設兩口煮肉大鍋,屋外放做酒、做打糕的青花大缸。皇帝幾乎每天朝夕都親臨坤寧宮祭神。如皇帝親臨坤寧宮祭拜,行禮後便坐在萬字大炕上,與王公大臣們一起操刀吃煮熟的祭祀牲畜的肉。另外還有月祭、春秋大祭、四季獻神祭等。滿族祭神反映了滿族的民族精神,不忘祖先功德,不忘民族根本。
  清宮裏各種祭神拜佛活動,是清代皇帝宮廷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宮中供奉的以佛教為主,佛堂、佛樓、佛閣多達四十多處,分佈于紫禁城的各角落。如至今保存完整的雨花閣佛日樓等都是自成一區的大佛堂,擇日有喇嘛唸經,作佛事;在後三宮的坤寧宮、東西六宮等也都陳置神龕、佛像、供器,供皇帝后妃信佛禮拜之用。小型佛堂只能容皇帝一個人,如皇帝寢宮養心殿西塔院佛堂、重華宮內崇敬殿東、西暖閣佛堂等。
  清代皇帝不僅信佛、拜佛,而且對佛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康熙版的大藏經,雍正、乾隆寫的許多佛學體會文章等都體現了他們對佛學研究的深度。
  皇帝在佛事後,稍事休息並沐浴,在清脆的打更聲的伴隨下,到了就寢的時間。按照皇室家規,皇帝年滿十五歲大婚典禮後,新婚夫妻只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共居三天,然後各回自己的寢宮居住。清代后妃制度規定:皇帝有八個等級的妻妾,應有皇后一位、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嬪以下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清朝歷史上,康熙有后妃79人,為最多,乾隆有后妃39個,子女30多個,光緒最少,只有一後(隆裕皇后)二妃(珍妃瑾妃)。皇帝住養心殿,皇后及其妃嬪、貴人住東西六宮,常在、答應沒有自己的住房,亦隨妃嬪居住。皇帝平時不能到妃嬪宮裏過夜,他若要哪位妃嬪陪寢,由皇帝在晚膳時翻牌(一種竹制的簽牌,上端染成綠色,書寫某某后妃的姓名,此牌原為選秀女時所用)而定,把她們召到皇帝的寢宮裏。因“牌”的頂端涂有綠顏色,稱“綠頭牌”。被召幸的妃嬪,當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寢宮,但也不能整夜與皇帝共寢,就在寢宮的東、西兩旁的圍房暫住。皇帝入寢時,除隨侍太監外,其他人不得靠近。
  以上就是清代皇帝普通生活的一天。
  清代皇帝的生活確實是豐富多彩的,又是非常的奢侈、豪華的。和歷代的封建帝王一樣,他們用盡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供其全家揮霍和享樂。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清代帝后生活展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光輝燦爛的優秀文化遺産的一面。清代皇帝普通一天,包括從早上學習到吃飯,到理政,到休息,到娛樂,到拜佛,最後睡覺,整個一天生活大概是這樣的。

四  皇帝特殊的一天

  最後,簡單説一下清代皇帝特殊的一天
  清代皇帝除日常居處生活、處理政務外,還要主持一些重大典禮活動。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它積歷代禮儀之大成,典制禮儀既多且繁。如元旦、冬至、萬壽、登極、大婚、祭天、祭祖及親政、告捷、出巡等都要舉行典禮活動。在這些重要典禮活動中,皇帝的生活自然也就和一般日常生活不同了。
  1. 登極大典(圖14)
  皇帝一生中有一天最特殊、最重要活動,就是皇帝的登極大典。在中國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裏,誰當上皇帝,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尊嚴和威儀。所以皇位繼承問題就成為封建制度國家的頭等大事。皇帝的登極大典標誌封建最高權力的轉移,預示著新帝王政治生命的開始,是宮廷中最重要的典禮活動。清朝入關後,舉行過十次登極大典,其中順治、嘉慶登基比較特殊,是在非喪期內舉行的登極大典。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他先於崇德八年(1643年)8月在瀋陽即位。1644年9月清皇室入關,10月他又在紫禁城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當時因太和殿——明時稱皇極殿,未及修整)。開國之初,一切從簡,但仍顯得非常隆重。典禮當日,皇帝先派遣官員到太廟、社稷壇行告祭禮。皇帝則親到南郊,祭告天地,然後在天壇更換吉服,接受百官朝賀。然後還宮。鴻臚寺官在太和門正中設御案,東向設表案。王、貝勒立於內金水橋北;文武官員立於橋南。年僅七歲的順治皇帝第二次在鼓樂聲中登上寶座,靜鞭三響,百官依次呈上賀表、行禮。皇帝還宮,典禮結束。這次登極大典雖形式略顯簡陋,卻奠定了清代登極大典的基本形式。

圖14  太和殿金鑾寶座(登極用)

  順治以後的諸位皇帝都在太和殿行即位典禮。另一位是嘉慶皇帝登極。因其父乾隆禪讓傳位,先舉行授受大典,再舉行登極典禮,禮儀非常隆重。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 85 歲的弘曆恪守自己以往的誓言,下詔冊立皇太子,于次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這一天,弘曆率領顒琰和王公大臣到堂子、奉先殿、壽皇殿行禮畢,升太和殿寶座,親自將傳國玉笠授予嗣皇帝。顒琰跪受,頒詔宣示中外,改元嘉慶。其餘八次登極大典都是在上一代皇帝的喪期中舉行典禮,設樂不作,儀式基本相同。皇帝一俟禮成,立即脫下禮服更換喪服,繼續服喪。
  2.大祀
  清代皇室的生活的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和祭祖。祭祀活動既有大祭祀、中祭祀和群祭祀的朝廷傳統祭祀,也有滿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寧宮祭祀神。皇帝祭祀也是重大活動。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和祭祖等活動,也符合滿族人特點。紫禁城的東側的太廟,就是歷代傳統祭祖的一個場所。清代入關以後,太廟形成了非常嚴格的祭祀制度,皇帝每年都要按慣例親自到太廟做祭祀。在祭祀當天,所有的活動跟日常的也不一樣。
  3.大婚
  皇帝一生中還有一天特殊而最重要日子,就是皇帝大婚之日(圖15)。按照清朝的習慣,小皇帝長到十四、五歲就該大婚了。清代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五位皇帝即位前已成婚,末代皇帝溥儀的婚禮在清朝被推翻後舉行,因而在紫禁城中舉行過大婚的皇帝,僅有幼年登極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故宮現在舉辦了一個清帝大婚展覽。大婚裏的程式非常多。按照規定,皇帝即位後結婚的典禮儀式叫做大婚禮。大婚禮的整個程式多而繁雜,其中包括“納彩禮”、“大徵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巹禮”、“朝見禮”、“慶賀禮”、“賜宴禮”等。“納彩禮”是向皇后家贈送彩禮時所舉行的儀式;“大徵禮”是向皇后家送大婚禮物所舉行的儀式;“冊立禮”事實上是大婚中皇后就位時所行的禮儀;“奉迎禮”是清代迎接皇后入坤寧宮洞房的禮儀;“合巹禮”是皇帝、皇后入洞房後所行的禮儀;“朝見禮”是皇帝大婚之後,皇后朝見皇太后的禮儀;“慶賀禮”是慶賀皇帝大婚所行的儀式;“賜宴禮”是為慶祝皇帝完婚而舉行的大宴。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大婚的典禮儀式極為隆重,各項儀式也很多,光緒皇帝的大婚儀式甚至用兩天晝夜不停才完成的。而最重要的是按照清朝的規定,即位的小皇帝在他大婚之後便開始親政了,只有在這時,皇帝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處理問題,開始真正獨立地行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
  此外,每年的元旦、冬至和萬壽三大節,宴饗、派將出征、冊封皇后等,皇帝也到太和殿接受百官和外朝使臣的賀禮,稱為大朝會,但這些都是禮儀性的慶典儀禮,規模、程式要比登極大典小而且簡單。

圖15  光緒大婚圖(局部)

  所以,凡遇到以上特殊的日子,皇帝一天的生活就不同於平常的一天了。

中國後宮

轉房婚

后宮

周星馳所演鹿鼎記內所言

只要他是一個好皇帝又為何要反清復明ㄋ?

而且就歷代帝皇而言清代皇帝算是自律甚嚴了

arrow
arrow

    諺諺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