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一定要認識的4個神明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破壞神濕婆.智慧.幸運神象鼻神格涅沙 印度教三大天神 創造神梵天 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他創造了世界萬物,坐騎為孔雀,妻辯才天。與毗濕奴以及濕婆並稱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主管「創造」。由於他已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保護神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破壞神濕婆 (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F%95%E5%A9%86&variant=zh-tw 智慧.幸運神象鼻神格涅沙(梵文:गणेश 或 श्रीगणेश,Ganesha,俗稱象鼻天、象頭神,又譯作伽內什)在印度是廣為人知以及備受崇敬的神明,是天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以及Riddhi與Siddhi的丈夫。在梵語中,格涅沙表示才華與智慧,因此是智慧與才華之神。祂的體態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體色或紅或黃,老鼠常伴隨在旁或當祂的坐騎。在各種雕繪中,祂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 崇拜象頭神格涅沙的信眾非常廣泛,不侷限於印度。如西藏的藏傳佛教視其為財神。 被濕婆斬首又救活 最為人知的故事出自於濕婆往世書。濕婆最初沈醉於修行而無心建立家庭。一次,濕婆到外修行,家裡因此沒有看管的人可以避免陌生人的闖入,帕爾瓦蒂便拿淨身用的薑黃黏土做出一個小男孩的人體並賦予其生命,格涅沙便從此誕生了。濕婆一出家門就到了22年後才回家,剛巧雪山神女正值沐浴之際,就吩咐其兒子看守家門,不要讓外人進入。這時的濕婆就這樣地被一名陌生男孩擋在家門外,在告知自己是帕爾瓦蒂的丈夫之後,只聽母親一人命令的格涅沙依然不肯放行,失去耐心的濕婆便與男孩發生激烈的戰鬥。這個小子力大無窮,濕婆不是他的對手,為了取勝,濕婆用三叉戟Trishula砍下男孩的頭顱。宇宙之母帕爾瓦蒂發現後非常的生氣與難過,要把整個宇宙吞噬,並要求濕婆立刻將格涅沙救活。 然而威力強大的三叉戟Trishula,早已將格涅沙的頭顱砍飛到不知去向。濕婆只好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大梵天乃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牠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濕婆便派遣祂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並且成為左部群仙之主,稱為shri Ganapathi。人們隨後在任何活動開始之前,都會膜拜象頭神格涅沙,以期祂保佑能克服任何的困險阻礙。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史詩中的主要神
蒙兀兒帝國,又名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巴卑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
巴卑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里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乘蘇里王朝內亂之機捲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蒙兀爾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域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蒙兀爾帝國開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在印度獨霸一方。
蒙兀爾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第一任:巴卑爾 Bâbur(1526年-1530年)
第二任:胡馬雍 Humâyûn(1530年-1556年)~胡馬雍陵
第三任:阿克巴 Akbar(1556年-1605年)~阿格拉紅堡.
他被認為是莫臥兒帝國的真正奠基人和最偉大的皇帝。
他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舉措是建立一種新宗教「丁伊—伊拉希」即「神聖宗教」,意為神的信仰,這是一種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的混合物。
第四任: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Jahângîr(1605年-1627年)
第五任:沙·賈汗 Shâh Jahân(1627年-1658年) ~泰姬瑪哈陵.德里紅堡
「沙賈漢」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統治者」
在沙賈漢的統治期間,莫臥兒帝國的藝術和建築成就到達頂峰。他為他所鍾愛的妻子Mumtaz Mahal在阿格拉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在德里修建了紅堡,在拉合爾城堡修建了著名的Shalimar Gardens。
第六任:奧朗則布 Aurangzeb(1658年-1707年)~弒兄囚父
奧朗則布是一位虔誠及熱心的穆斯林,繼位後不再遵從曾祖父阿克巴大帝的宗教寬容與融合政策,轉而實行嚴格的伊斯蘭制度,迫害異教徒。在位48年,期間有許多印度教廟宇被破壞,又重新向非穆斯林徵收早已被廢除的人頭稅。許多非穆斯林人民在威逼利誘下變成穆斯林。帝國在他去世後由盛轉衰,史學界對其功德過錯褒貶不一。
- 後期蒙兀爾:
- 巴哈杜爾·沙一世(Bahadur Shah I,1707年-1712年)
- 賈汗達爾·沙(Jahandar Shah,1712年-1713年)
- 法魯克錫亞(Farrukhsiyar,1713年-1719年)
- Rafi Ul-Darjat,1719年)
- Rafi Ud-Daulat,1719年)
- Nikusiyar Mohammed,1719年)
- 穆罕默德·易卜拉汗(Mohammed Ibrahim,1719年)
- 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1719年-1748年)
- 艾哈邁德·沙·巴哈杜爾(Ahmad Shah Bahadur,1748年-1754年)
- 阿齊茲·烏德丁·阿拉姆吉爾(Alamgir II,1754年-1759年)
- Shah Jahan III
- 沙·阿拉姆二世(Shah Alam II,1759年-1806年)
- 穆罕默德·阿克巴·沙(Muhammad Akbar Shâh,1806年-1837年)
- 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1837年-1857年)
歷史
- 1526年:Panipat之戰:巴布爾打敗德里酋長易卜拉辛·羅迪,並建立蒙兀爾帝國。
- 1529年:巴布爾佔領孟加拉。
- 1530年:胡馬雍繼承皇位。
- 1531年:葡萄牙海軍攻擊第烏。
- 1535年:胡馬雍皇帝允許葡萄牙人在第烏定居建造城堡。在古吉拉特發生起義。
- 1536年:古吉拉特君主Bahadur Shah擊敗蒙兀爾軍隊。
- 1538年:拿那克逝世。胡馬雍佔領孟加拉的Gaur城。
- 1538年:舍爾沙成為君主(直到1545年)。
- 1539年:舍爾沙在Chausa剿滅胡馬雍的軍隊。在此之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蒙兀爾皇帝恢復權位之後運用了這些改革。
- 1540年:舍爾沙第二擊敗蒙兀爾軍隊;葡萄牙人在果阿和第烏建立宗教裁判所;胡馬雍逃亡阿富汗和波斯,1555年才回國。
- 1542年:阿克巴出生。
- 1543年:舍爾沙佔領Mârvar和Sind等地區。
- 1739年:納迪爾·沙阿帶領的波斯軍隊打敗蒙兀爾軍隊。
- 1753年:普拉西戰役。
- 1760年:伯拉里加特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