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大了加上要看的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不知道會寫幾趴?
故宮 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居然忘了拍壯觀的午門&天安門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明初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朝時稱「太和門」,全高23.8米。現存的太和門是光緒年間重建的。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在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到此處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叫做「御門聽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門受朝、賜宴等,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舉行。
看到這麼多人都笑不出來了!
紫禁城示意圖
- - - 在內廷(北側)與外朝(南側)的粗略的區分境界
A. 午門 B. 神武門 C. 西華門 D. 東華門 E. 角樓 F. 太和門 G. 太和殿 |
H. 武英殿 J. 文華殿 K. 南三所 L. 後三宮(乾清宮) M. 御花園 N. 養心殿 O. 皇極殿 |
- 午門:該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樓閣巍峨,十分壯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中門為皇帝出入專用,但在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之日可以從該門進出一次。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員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從右門進出。清代時,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下一年曆書之處。遇有戰爭獲勝,也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
- 玄武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門」。清康熙帝(玄燁)即位為避諱所以將其易名「神武門」。原來門樓上設有鐘鼓,每日起更、黃昏時鳴鐘108響。清代,該門是帝後巡幸和去京西各園時進出的大門。當選秀女時,此門也是被選女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
- 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皇城城門的正門。最初時,它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重檐歇山式城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極,當晚「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滿語:abkai elhe obure duka),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2]
- 地安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改名「地安門」。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
- 東華門:故宮的東側門。
- 西華門:故宮的西側門。
-
天安門
哈!果然是觀光景點ㄚ!
武英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北京故宮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該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它是皇權的象徵,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之不同。[1]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層漢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稱「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太和殿的皇帝寶座正好就在這條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正是明朝時北京城的中軸線
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徑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毀於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時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寶座旁的6根瀝粉蟠龍金柱,是宮內其它建築物沒有的。殿內的天花、藻井等的設計,也是所有宮殿中等級最高的。
殿內主體設施
殿內正中為雕有九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叫金漆九龍龍椅,俗稱金鑾寶座。寶座設在一個高約兩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層台階。寶座後面有雕龍金漆屏風。6根瀝粉蟠龍金柱上的龍,龍頭全都望向寶座。寶座沒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約寬1.67米、深0.67米的須彌座底座。寶座四周有象、鶴、香爐等擺設。寶座上懸掛有乾隆帝御筆「建極綏猷」匾。
皇帝所坐的寶座正上方,是一個雕著蟠龍的藻井。上面的蟠龍嘴裡含著一顆大銅珠,名為「軒轅鏡」,旁邊還有6顆小珠子。相傳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龍珠就會落下來,致那個人於死地。除此以外屋頂還有各種各樣的龍的圖案。
殿內裝飾
太和殿內外地面鋪砌的磚叫金磚,每塊邊長約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塊這樣的磚。所謂的金磚,實際上是蘇州等地燒制的高級磚塊。其燒製程序十分複雜,前後時間花費長達半年以上。成品還需經過仔細挑選,才能鋪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其上還有專為太和殿描畫的彩畫,以龍鳳圖案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畫同時也應用在柱子等地方。
主要用途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征遠方等事件,皇帝都會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賀,這樣的儀式叫「朝會」。朝會會用到大量的陳設、樂器等的設備,規模極大。
皇帝會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禮,有時還會在太和殿設宴款待群臣。平時,太和殿空無一人。
中軸線所鋪的是大石塊
兩側的道路石塊
殿外陳設
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擺放著一些陳設品。比如說東西兩側有銅製龜、鶴一對,裡面中空,有重大典禮時用作燃放檀香。此外還有計時用的日晷、象徵性的衡量儀器嘉量、鑄造於乾隆年間的香爐等。
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設置有龍的頭部形狀的排水口。下雨時,排水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難怪有龜鶴雙寶這種藥喔
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面積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須彌座和高達8.13米的三層台基,共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龍鳳石雕。太和殿殿頂用的是重檐廡殿頂設計,只有宮內最尊貴的建築才能使用這樣的設計。殿頂正脊兩端的螭吻是宮內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製成的仙人走獸11個,也是宮內所有宮殿中最多的。[1]
殿頂裝飾
安裝在太和殿殿頂兩端的鴟吻,是故宮內最大的一對鴟吻。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獸像,也是紫禁城內最多的。
太和殿的鴟吻,每個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約重4.3噸,高340厘米,寬268厘米,厚32厘米。垂脊下面的仙人神獸像,除騎鳳仙人外還有10個神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它們既起到美觀的作用。又寄託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
這些仙人神獸像也有建築功能。屋脊的坡度會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鐵釘固定,為了保護鐵釘免受雨雪侵蝕,這些仙人神獸像就用來當鐵釘的帽子,並起到裝飾作用。垂獸、套獸、戧獸也都是一樣的作用。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這個建築叫「華蓋殿」。明朝嘉靖年間改稱「中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中和殿。
明清兩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在此休息準備。皇帝在太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皇帝都會先到中和殿閱讀寫有祭文的祝版,查看親耕用的農具。在參與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的類似活動前,皇帝也會在這裡閱讀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工作完畢後就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給皇太后上徽號時,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閱讀擬好的奏摺。
有時候皇帝也會在這裡召見官員或賜食。
中和殿正中設有寶座,兩旁陳列著兩個肩輿。所謂的肩輿是皇帝乘坐的轎子中的一種,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內活動使用
這張的右上方是北海公園的白塔~~也是看夕照的好地方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毀、重建。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明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前檐六根金柱,開闊了空間。屋頂上採用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安放了9個走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都採用了金龍和璽彩畫,天花則是瀝粉貼金正面龍。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殿內寶座居中,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保和殿後階陛中間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石料產自京西房山大石窩,在建造時需要萬人以上的民工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設置有龍頭形狀的離首。下雨時,排水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字移至中間。
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並相繼將之易名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帝大婚即在此進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在禮部舉行的會試中獲錄取的人(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為會元)方有資格參加殿試。題目由皇帝擬定,並指定大臣閱卷。
清朝順治至乾隆年間,曾設置以保和殿命名的保和殿大學士一職。此職位為所謂的「三殿三閣大學士」之一,鄂爾泰、張廷玉等都曾獲此官銜。至乾隆任命傅恆後未有任命。
才走完中軸線的三大殿就已經耗去1hr
雖然我個子小可是動作也算快
這樣很懷疑全部要看完要多久
下午應該體力不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