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故宮太大了加上要看的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不知道會寫幾趴?

 

故宮 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居然忘了拍壯觀的午門&天安門 

DSC_8135.jpg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明初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朝時稱「太和門」,全高23.8米。現存的太和門是光緒年間重建的。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在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到此處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叫做「御門聽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門受朝、賜宴等,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舉行。

DSC_8144.jpg 

看到這麼多人都笑不出來了!

DSC_8141.jpg  

DSC_8146.jpg DSC_8145.jpg   

DSC_8147.jpg

 

紫禁城示意圖


- - - 在內廷(北側)與外朝(南側)的粗略的區分境界


A. 午門
B. 神武門
C. 西華門
D. 東華門
E. 角樓
F. 太和門
G. 太和殿
H. 武英殿
J. 文華殿
K. 南三所
L. 後三宮(乾清宮)
M. 御花園
N. 養心殿
O. 皇極殿
  • 午門:該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樓閣巍峨,十分壯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中門為皇帝出入專用,但在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之日可以從該門進出一次。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員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從右門進出。清代時,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下一年曆書之處。遇有戰爭獲勝,也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
  • 玄武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門」。清康熙帝(玄燁)即位為避諱所以將其易名「神武門」。原來門樓上設有鐘鼓,每日起更、黃昏時鳴鐘108響。清代,該門是帝後巡幸和去京西各園時進出的大門。當選秀女時,此門也是被選女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
  • 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皇城城門的正門。最初時,它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重檐歇山式城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極,當晚「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滿語:abkai elhe obure duka),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2]
  • 地安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改名「地安門」。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
  • 東華門:故宮的東側門。
  • 西華門:故宮的西側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諺諺媽咪 的頭像
    諺諺媽咪

    sal天馬行空ㄟ所在

    諺諺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