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hudong.com/wiki/%E5%86%9B%E6%9C%BA%E5%A4%84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

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 行走者 ”,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巨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

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製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DSC_8207.jpg  

 

DSC_8208.jpg  

DSC_8210.jpg  

養心殿

養心殿是今北京故宮內坐落於乾清宮西側的一組宮殿。「養心」二字語出《孟子》之「存其心養其性以事天」。養心殿自清世宗以來至清朝覆亡,一直是紫禁城內的政治權力中樞

養心殿始建於明朝世宗嘉靖年間,至明熹宗天啟年間,為炙手可熱的秉筆太監魏忠賢的起居處。

清初養心殿閒置,至清聖祖康熙年間,賜予宮廷造辦處使用。康熙六十一年,聖祖駕崩,世宗踐祚,遂以大行皇帝久居乾清宮,基於孝道,自己不願再於乾清宮起居,將皇帝寢宮西遷至養心殿。

自此以後,先後有包括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在內,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和遜帝溥儀的十一位清帝國最高統治者於此處聽政起居,養心殿遂成為故宮內的權力中樞。

DSC_8212.jpg  

主殿為一「工」字型建築,面闊三間,長達三十六米,進深亦為三間,達十二米。主殿正中設皇帝御座和御案,為皇帝處理朝政,接見大臣之所。御座後設有屏風,其後左右兩側各有一掛帘小門,可通皇帝寢室,兩門門側的後牆上為青布遮蓋的書櫥,藏各類古今典籍,以備帝王參考。御座正上懸清世宗手書「中正仁和」匾額。

DSC_8215.jpg  

東暖閣

主殿之東為東暖閣,其間亦設有皇帝御座,只是其後隔着一道黃色紗帳,又有相連的兩個御座,此即為清穆宗清德宗年幼時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東暖閣靠窗一側設有暖炕。

DSC_8219.jpg DSC_8216.jpg  

西暖閣

主殿之西稱西暖閣,其間被分割為數間,功能各異。著名的三希堂即列其中,其本為清高宗讀書處,因存有號稱「書聖」的「二王」所遺「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三件書法希珍,故得名「三希堂」。

 

DSC_8220.jpg  

DSC_8222.jpg DSC_8221.jpg  

DSC_8243.jpg DSC_8240.jpg 

DSC_8238.jpg 

通過正殿御座後側的小門,即可進入養心殿後殿,即皇帝的寢室。總計房屋五間,其東西兩端的兩間均為皇帝寢室,供皇帝經常調換住處,以備不測。其東西兩側另有耳房五間,其東側為皇后侍寢時所居,西側為皇貴妃等所居。另有圍房十餘間,為地位較低的妃嬪陪侍時所居。

DSC_8237.jpg DSC_8236.jpg DSC_8233.jpg DSC_8231.jpg DSC_8227.jpg  

DSC_8253.jpg DSC_8252.jpg DSC_8250.jpg DSC_8249.jpg DSC_8246.jpg DSC_8244.1.jpg  

小小一間養生殿的走廊上擠了滿滿的人

DSC_8255.jpg DSC_8254.jpg  

 

紫禁城內廷西六宮,在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後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為寢宮。

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后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后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 慈禧太后居住在長春宮時,將長春宮和此宮前面的啟祥宮打通,拆除了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並在原地新建一座體元殿,又將啟祥宮改稱為太極殿,和體元殿一般作為長春宮的附屬建築。
  • 儲秀宮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後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
    • 儲秀宮和長春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這西六宮分別為:

這六座宮殿,因整齊有緻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DSC_8256.jpg  

DSC_8257.jpg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后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廈,并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杆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后殿為体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后明間開門。后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臺。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歷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DSC_8259.jpg  

太極殿位於紫禁城後宮的西邊,養心殿之後,永壽宮的左方。在中國建築命名的方式
而言「宮」是指居住的地方,而「殿」是指辦公的地方,因此紫禁十二宮中出現了〝殿〞是是怪怪的?那是因為清代晚期的慈禧太后,將〝啟祥宮〞的區域改建成自己的辦公區域,所以也改名為〝太極殿〞(原〝啟祥宮〞之後建築改為〝體元殿〞)。

DSC_8261.jpg  

清代的皇帝真的比較節儉

DSC_8266.jpg

DSC_8269.jpg DSC_8267.jpg  

http://tw.myblog.yahoo.com/snefru5535/article?mid=2036 寫得很好的blog

DSC_8271.jpg  

DSC_8275.jpg DSC_8274.jpg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体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臺。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后殿相通。
  后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誌軒,各3間。后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后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DSC_8276.jpg  

明代倒數第二個皇帝-熹宗的李成妃曾居住過這裡。熹宗天啟皇帝是個自閉兒,除了木工的活兒、其它他什麼也沒興趣。朝政交給了宦官魏忠賢,大家都知道搞得糜爛不堪。內廷的事,熹宗全聽他的奶娘-奉聖夫人-客氏的擺佈。魏忠賢和客氏串聯陰謀、熹宗和朝政己經被他們控制了,只要不讓天啟皇帝有後代,如此權柄就可能永遠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當天啟皇帝的女人真是倒了八輩子楣了,不但得不到天子的寵愛,還時刻面臨客氏的威脅(例如將臨產的張裕妃活活餓死)明代天啟帝的李成妃住在長春宮時,預防自己落得張裕妃的下場,就在長春宮的房檐上和牆壁夾縫中,藏了許多食物。後來客氏果真妄以皇帝名義,下旨斷了成妃的食物來源,但因成妃有存糧,才倖免於難。皇帝不管自己的女人是一奇,皇帝的女人在後宮要偷藏食物?這又是一奇!恐怕只有明代末期才有的荒謬劇吧。

清代乾隆初年,曾經有一位非常賢慧的「孝賢皇后」富察氏;也居住在這長春宮中。富察氏是滿州鑲黃旗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很大的官,尤其她伯父馬齊,是雍正時期四大總理事物大臣之一,可謂家勢顯赫。十五歲時就應雍正皇帝之聘,嫁給了乾隆。在與乾隆22年的婚姻關係中,富察氏對弘曆照顧得無微不至,連弘曆自己在老年時都說:「朕躬攬萬機,勤勞宵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有一次乾隆得到「癤腫」(毛囊炎)孝賢皇后不辭勞苦的悉心照料了百日。乾隆的生母-孝聖太后也非常喜愛這個媳婦,每次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充滿了歡笑。不但如此富察氏對同是後宮的女人也同樣的照顧,嘉慶皇帝的生母-魏佳氏就對她感激懷念不己這麼一位充滿愛心、廣受眾人歡迎的女主子,卻死得不明不白,這是一段說不清的歷史之謎。

那是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皇后跟隨皇帝東巡之後;乘船返回京城的路上,在山東德州的地界時,富察氏突然死了?堂堂大清國的皇后怎麼突然死了,而正史中沒有明確的交待死因,只是用〝偶感風寒〞帶過。正史上沒有說,民間倒是傳說:「孝賢皇后」是死在河中!那一天乾隆在御舟上召來了大批的歌姬,正在酒酣耳熱之際,富察氏突然跑來跪在面前勸諫,風流天子在眾美女前下不了台,於是惱羞成怒將皇后推入了河中事後這些歌姬還跟人說:「什麼九五之尊的天子?還不是跟普通男人一樣會爭風吃醋」。

另一個說法是乾隆與「孝賢皇后」的弟弟、一品大臣傅恆的妻子有私情,這種違背禮儀的事,令富察氏非常憤恨,時常和乾隆發生衝突。那一天在船上富察氏又為了這件事和弘曆起了嚴重衝突,乾隆皇帝大怒之下,失去了理智、逼迫皇后跳進河中。

正史倒是對乾隆皇帝,在富察氏去世之後的表現;記錄的很清楚。乾隆立刻兼程返京,為自己從小扶持到大的愛人,穿了十二天的孝服。在這段時間中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述悲賦》,文中大讚「孝賢皇后」的淑德,稱她是「古今賢后」!皇后喪禮期間,梓宮就停放在她生前的寢宮-長春宮,而且旨令:長春宮要長期保存「孝賢皇后」的一切事物、她的東珠禮冠、朝珠等等也供奉在此,等待嗣皇帝(下一任皇帝)即位後,他的皇后使用。36年後弘曆還寫詩稱富察氏為「老伴」(雖然之後又有二位皇后)


 DSC_8278.jpg 

直到同治十年慈安搬出了長春宮,遷往「鐘粹宮」居住,長春宮就剩下慈禧一人獨有,直到光緒十年慈禧才搬回早年居住的「儲秀宮」。為了慈禧的五十大壽而將長春宮前的體元殿改成了戲台。當長春宮前上演一場場祝壽好戲之時,法國也奉上祝壽賀禮!在越南、雲南、台灣等地,演出「中法戰爭」戲碼,兩者皆是鑼鼓喧天、相互輝印。最後這場戰爭中國雖然戰勝了,法國連海軍司令也賠上了,但中國依然割地賠款,連法國都傻眼。

DSC_8277.jpg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秋千,現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后開門,后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DSC_8282.jpg  

 DSC_8285.jpg 

體和殿位於西六宮翊坤宮之後,原為翊坤宮的後殿,清光緒年間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名曰“體和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開門。東2間相連,慈禧太后居住儲秀宮時曾在此進膳。中間為過道,可出入。西次間亦連通,為飯後飲茶休息室。殿之東西耳房各有1間闢為通道,可連通翊坤、儲秀兩宮。殿前有東西配殿,東南有井亭1座。後檐出廊,東西兩側接遊廊,北轉與儲秀宮東西配殿相連。

 
 建築風格

  晚清時在儲秀門和翊坤宮後殿拆除後的舊址上建成的。這種改建方式是將儲秀宮、體和殿和翊坤宮打通,三座宮殿連成一體,專為西太后所用。

 

  體和殿面闊五間,前後開門,當中一間為可以進出的過道。東二間相連,作為用膳之處;西二間亦相通,為飯後飲茶的休息室。西太后住儲秀宮時,就在這裡吃飯飲茶。

 

  1887年,光緒皇帝17歲時,慈禧太后曾在此殿主持為他挑選后妃的儀式。由於慈禧的嚴厲干預與控制,使得光緒帝被迫選了慈禧的外甥女隆裕為皇后,以及瑾妃、珍妃兩姐妹為妃子。

DSC_8284.jpg DSC_8283.jpg  

DSC_8287.jpg  

    

arrow
arrow

    諺諺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