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後M4->M1->M5雍和宮站 靠近國子監大街出口
雍和宮位於北京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中國漢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9%9B%8D%E5%92%8C%E5%AE%AB
雍和宮的門票是一片介紹光碟
由右至左是滿漢藏蒙四種語言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內城東北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升格為行宮,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紅得很漂亮ㄟ!
主要建築
- 牌樓:位於雍和宮中路南端入口處,有牌樓三座,中央的牌樓為三間四柱九樓,題額為「寰海尊親」和「群生仁壽」,牌樓南為影壁。兩側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樓柱原為金絲楠木修建,日本佔領時期改為水泥柱。牌樓北為輦道,直通雍和宮正門昭泰門
- 正殿:又稱雍和宮,原為雍王府銀安殿。為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前有月台,殿內供奉三世佛:藥師佛、如來佛和阿彌陀佛。東北角為觀世音立像,西北角為彌勒佛立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院落有東西配殿四座,又稱「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 法輪殿:原為雍王府寢殿,殿內布局同紫禁城坤寧宮和瀋陽故宮清寧宮類似,即東半部為居住空間,西半部為薩滿教佛堂。乾隆時期加以大幅改動,平面布局改為十字形,面闊七間,前後各出五間抱廈。殿頂按照藏傳佛教傳統設有五座小閣,象徵須彌山的五峰。殿內正中蓮花台上為藏傳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像。宗喀巴大師銅像的兩側有兩座木質講經台。1954年,十世班禪和十四世達賴到北京時在此講經佈道。宗喀巴像背後為木雕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由紫檀木雕鏤而成,上放置有五百尊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的羅漢像。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傳為乾隆帝的「洗三盆」。
- 萬福閣:位於法輪殿之後,原為雍王府後罩樓。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朝至遼金時代佛教建築的典型風格,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內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站像,身體主體部分用整根白檀木雕成(整木高26米,地下埋入8米,地面上高18米),為六世達賴喇嘛進貢(康熙年間,清政府幫助達賴喇嘛鎮壓西藏暴亂,實現政教一統)。
- 阿嘉倉:位於昭泰門外,輦道兩側,是歷代活佛的佛倉(即住所)。西側有佛倉三座,自南向北為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東側有佛倉一座,即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此外,在中路東側還有佛倉三座,即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和果蟒呼圖克圖佛倉。
雍和宮"三絕"
母獅子腳下是小獅子
公獅子腳下是球~~意味公的比較愛玩囉
法國小帥哥也入境隨俗來拜拜
內部都不可以拍照
明文寫著不準投錢還是一窩蜂的一直投.....不懂ㄟ
離開雍和宮就前往國子監大街
喝到第一瓶老北平酸奶3元~~好好喝ㄚ!
胡同的的茶店
國子監的下馬碑
興建中的藝術酒店
逛完也累了就搭地鐵回去要找中國移動的門市買電話卡
光是在商城內就走了半小時才走到中國移動的門市
但是5元卡都沒貨了
再走出馬路邊到書報攤又走了15min
這中國還真是大ㄚ!
又再走15分才走到對面馬路的姐姐家裡!
嗚........累翻了
晚上早早吃完晚餐就趕快洗澡捏腿囉!